那些年我们一起迷恋过的饮食误区

作者:赵之德
修订:丁一

 

前言:
《那些年我们一起迷恋过的饮食误区》已经被各种渠道分享、转发了六万多次,在热门微博排行榜中排到了第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新闻晚高峰》的侯艳记者也对作者进行了电话采访。感谢大家的支持(尤其是顾中一、范志红、何超、姬十三、王太利等等各位营养、医学和娱乐界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也很高兴大家能喜欢这篇文章。许多谣言的传播都有大佬(营销微博、央视媒体、娱乐明星等)帮助,然后像病毒一样疯狂扩散,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饮食,而靠谱的健康观点往往局限于医药卫生小圈子里交流传播。营养学和医学发展迅速,希望这些研究进展不再只停留于研究阶段,而要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受益。这个工作需要更多的科普工作者、媒体和大众的共同努力!希望这一股新的饮食误区辟谣热能够让大家真正树立科学的饮食观念,不要再被那些“吃这个好,吃那个不好”的说法弄得整天不知所措,而是注意合理的膳食结构。合理的膳食结构是由食物之间的均衡搭配(食物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决定的,而不是取决于某一种神奇食物的特别作用,其实每一种食物在营养上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只有合理搭配取长补短,才能够真正达到营养平衡、健康长寿。大家面对饮食上的问题要多独立思考,而不能人云亦云。话不多说,赶快看看你有哪些饮食误区吧。

 

误区 1:蜂蜜润肠通便很健康
100 克蜂蜜含糖类 75.6 克,含水 22 克,是一种典型高热量(每百克含热量 321 千卡,需慢跑 40 多分钟才能消耗)、营养单一的食物,其实不值得推荐。但很多人说它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还有润肠通便的效果。不错,蜂蜜确实富含多种微量营养素,但量却微乎其微。你吃一罐蜂蜜还不如我吃一口绿叶菜摄入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呢,而我摄入热量几乎为零,你却摄入了极多热量。另外,蜂蜜确实可能有润肠通便的作用,但仅对部分果糖不耐受(即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果糖)的人有效,果糖到了大肠会影响肠道菌群平衡,加上升高了肠道渗透压,于是产生了“润肠通便”的效果。所以,蜂蜜的营养价值与蔗糖(白糖基本属于纯蔗糖)差别不大,用蜂蜜去替代部分蔗糖食用是不错的,但不要期待它有什么特殊的营养价值和健康功效。尤其糖尿病和痛风患者要尽量少食,一岁以内的婴儿更是要禁食,以防肉毒杆菌引起中毒。

 

误区 2:胶原蛋白能美容
胶原蛋白(存在于猪蹄、鸡爪、肉皮冻、海参等食物中)在营养学上叫不完全蛋白(实话说是“质量较差”的蛋白),其缺乏一种人体的必需氨基酸(即“色氨酸”),故营养价值较低,胶原蛋白是大分子(由许多小分子氨基酸连接而成)食物,无法直接被肠道直接吸收,只能分解成氨基酸后才能被吸收入血液,因为氨基酸的比例与构成人体的蛋白质氨基酸比例相差较大,吸收利用率较低,当然一部分水解成二肽、三肽也可能被吸收,但机体翻译合成蛋白质利用的是氨基酸,所以也是枉然。
如何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呢?其实只要我们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瘦肉、鱼虾、蛋奶和大豆),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 C),整个饮食比较均衡,生活规律,激素平衡正常,身体合成胶原蛋白就会很顺利。健康人如果对胶原蛋白深信不疑可以买点吃,或许可以起到心理安慰作用,但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千万不要尝试,因为过多的胶原蛋白代谢产生大量含氮废物,会加重肾脏负担。

 

误区 3:红枣、红糖最补血
我们现在说的贫血大部分是血液中血红蛋白减少,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如果检查是缺铁性贫血了,那就得增加铁的摄入。红枣(尤其干枣)含铁量尚可,但吸收利用率太低,因为它所含的是非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物),非血红素铁的吸收率只有 3% 至 5%,而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的吸收率却高达 20%。红糖(每百克含 2.2 毫克铁)也是含铁量和吸收利用率均不高。所以这些用来治贫血都不靠谱。
那怎么补铁?铁的最佳食物来源是动物性食物(如动物肝脏、红肉、动物血)中的血红素铁,其吸收利用率高,不受很多干扰因素影响。另外,充足的维生素 C 可以促进非血红素铁的吸收,这点对于素食主义者尤为重要。贫血对身体健康危害是很大的(尤其是孕妇贫血会对胎儿发育产生不可逆的损伤),出现了贫血就要尽快纠正,必要时可以服用铁补充剂(如硫酸亚铁、右旋糖酐等)。

 

误区 4:喝骨头汤很补钙
动物体内的钙 99% 都存在于骨骼中,看来骨头汤肯定是补钙的良方呀……且慢,要知道骨头含钙多可不等于骨头汤含钙多呀,那是因为我们只喝汤、不啃骨头的。其实骨头里的钙是以磷酸盐形式存在的,非常难溶于水,一般家庭的烹饪方式,哪怕多加点醋对钙质的溶出帮助也是微乎其微的。中山大学的蒋卓勤教授曾有研究,用除掉了钙、钠的蒸馏水熬制的骨头汤,钙的浓度往往都在 2mg/100ml 以下,和肉汤没啥区别。卫生部(现已与计生委合并,叫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 2012 年发布的防治骨质疏松要点,第八部分骨质疏松症的误区中,第一条就写了如下内容“喝骨头汤能防治骨质疏松。实验证明同样一碗牛奶中的钙含量,远远高于一碗骨头汤,对老人而言,骨头汤里溶解了大量骨内的脂肪,经常食用还可能引起其他健康问题”。
补钙要先以增加食物钙摄入为主,钙的食物最佳来源是奶类及其制品、大豆及其制品(尤其是南、北豆腐,豆浆稍弱)、绿叶菜,不足部分再考虑服用钙补充剂,这样最安全也最有效。

 

误区 5:豆浆不能和鸡蛋一起吃
传说中豆浆中有胰蛋白酶抑制剂,会影响小肠中胰蛋白酶的活性,干扰鸡蛋中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甚至会使人腹泻,以至于很多人早餐吃鸡蛋从来不敢配一杯美味的豆浆,但事实如何呢?胰蛋白酶抑制剂遇热不稳定,豆浆煮熟后胰蛋白酶抑制剂已经失去了活性,不会干扰到鸡蛋蛋白质的消化吸收。更何况豆浆中本身就含有大量蛋白质(和牛奶含量相当),影响也是先影响到自己,还轮不到鸡蛋。倒是鸡蛋中的蛋氨酸和大豆中的赖氨酸可以蛋白质互补,提高两者蛋白质的利用率。所以明天早上的鸡蛋咱可以放心配杯美味豆浆啦。

 

误区 6:菠菜豆腐不能一起吃
菠菜含大量草酸,草酸易和钙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草酸钙,豆腐含钙丰富,所以就有了菠菜不能和豆腐一起吃,会影响豆腐中钙的吸收的谣言。更狠的是,还有人说一起吃容易得肾结石。得草酸钙型的肾结石,首先得把草酸运到肾呀,前提就是小肠得吸收更多的草酸。但菠菜豆腐一起吃的话,很多草酸还没被小肠吸收就被钙俘获形成沉淀了,无法吸收然后随大便就排出了,哪来的增加肾结石风险?恰好相反,如果菠菜中的草酸不在肠道内与钙(豆腐中富含钙)结合,而被肠道吸收后就会和体内的钙结合,造成血钙降低,然后骨钙溶解,骨密度就会下降。结合后的草酸钙通过肾随尿液排出,反而有可能增加肾结石风险。事实上菠菜中富含的钾和镁还能改善机体钙的利用,菠菜豆腐不仅可以一起吃,而且算是黄金搭档了,不要记得菠菜先焯一下(约 1 分钟)再入锅,这样可以减少钙的损失。

 

误区 7:男人或乳腺癌患者不能喝豆浆
很多人听过这个流言,说豆制品中含大量植物雌激素,长期喝豆浆会得乳腺癌,已得乳腺癌患者更是不要碰。更狠的是,传言男人喝了还会不长胡子,甚至出现乳房发育的现象,照这样来说男人女人都不该喝豆浆了。事实上大豆中确实含一种生物活性成分,叫大豆异黄酮,大豆异黄酮的结构雌激素结构类似,可与雌激素受体结合,故被称为“植物雌激素”。但大豆异黄酮的活性一般不到雌二醇(活性最强且最主要的雌激素)的千分之一,所以大豆异黄酮往往具有特殊的双向调节作用。对低雌激素水平者,可以弥补雌激素不足,对高雌激素水平者,可竞争性的与雌激素受体结合,“以次充好”发挥抗雌激素作用。
2012 年由上海市疾控中心参与,涉及中美 9514 名乳腺癌患者,平均跟随 7.4 年的大型调查发现,摄入大豆异黄酮不仅不致癌,反而有助于降低乳腺癌的复发和死亡风险。此研究中发现,与大豆蛋白摄取量低的人相比,那些大豆摄取量最多的患者,其死亡风险降低了 29%,复发风险则下降了 32%。其实早在 2008 年,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营养学杂志》的研究就表明,亚洲妇女通过喝豆浆就可降低三分之一乳腺癌发病率。

 

误区 8:海鲜不能和水果一起吃
吃螃蟹(或其他海鲜)后吃柿子(或其他水果)会中毒,在很多媒体上也经常看到类似说法,理由是螃蟹(或其他海鲜)中含五价砷,遇见西红柿(或其他水果)中的大量维生素 C,就会被还原成三价砷。五价砷无毒,而三价砷有剧毒!这听起来很有理,因为维生素 C 的确能把五价砷(即“五氧化二砷”,毒性小)还原为三价砷(即“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毒性很大)。但这个反应进行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人的胃肠道并不适合这个反应进行。更重要的是任何一个有毒有害物质必须达到一定剂量才会有中毒反应,俗话说“离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砒霜小剂量在临床上还被用来治病呢!人的砒霜中毒剂量是 500 毫克,维生素 C 充足的情况下,每次至少要吃上 40 斤海鲜才有中毒的可能。可有人会说,我每次一起吃了确实会腹痛、腹泻呀,这很可能只是你对海鲜过敏的原因,各种海鲜是我国居民容易过敏的食物之一。如果你对海鲜过敏,即使不和水果一起吃也同样会有胃肠道的不适反应,水果只是“躺着也中枪”罢了,不过对海鲜过敏的人还是少吃海鲜为妙。

 

误区 9:木瓜能丰胸、美容
木瓜可以丰胸或美容的说法流传甚广,理由也是天马行空,最多的是说其富含维生素 A 和木瓜酵素,能刺激卵巢分泌雌性激素,从而刺激乳腺发育,起到丰胸的效果。另外根据“以形补形”的说法,也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木瓜外形很像女人的乳房。但其实这都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木瓜确实是一个营养丰富的水果,其富含的 β 胡萝卜素可以在体内转化成维生素 A,维生素 A 也确实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素,对维持人体的正常视力(尤其是夜视能力)、上皮组织的健康以及免疫功能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 β 胡萝卜素还有抗氧化抗衰老作用,但这些都与雌性激素沾不上边。至于木瓜酵素(就是“木瓜蛋白酶”)是能起到分解蛋白质作用的一种酶,市场上的嫩肉粉主要成分就是它,它能分解肉类中的蛋白质,从而使肉变软变嫩,但这与雌性激素和乳房发育也不沾边。况且这种木瓜蛋白酶到了胃里就被胃酸破坏了结构,不再具有生物活性了,根本不可能促进激素分泌。
那吃什么能丰胸呢?先来看看乳房的结构,乳房主要是由肌肉组织、脂肪组织、乳腺组织构成,结缔组织附着在胸部肌肉上,然后牵拉着整个乳房,适当运动增加胸肌可以让乳房看起来更挺拔,但光靠吃是长不了胸肌的。脂肪组织占了乳房大约三分之二的体积,多吃甜食、脂肪等高热量食物可以长脂肪,但只长胸部脂肪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即使你为了摆脱“平庸”而下决心增肥,我还是要劝你。乳房周围脂肪的增加往往会把乳房体积增大的效果给掩盖了,所以增肥也很难使乳房体积有视觉上的增加。而乳腺组织的大小主要和雌性激素相关,雌性激素能刺激乳腺组织的发育,但雌性激素水平主要与遗传和年龄有关,一般不会因为某种食物而改变。但饮食不规律、错误的生活方式(如熬夜、缺乏运动)和紧张焦虑的心情不利于雌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误区 10:南瓜神奇把糖降
这个说法源自日本的传说。北海道有个夕张村,整个村都没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后来经研究发现这一现象与当地居民食用的一种小南瓜有关,因此日本就兴起了“南瓜热”。这个传说后来被很多商家炒作,还开发出了很多南瓜系列的降糖保健品,甚至宣传可以替代降糖药。后经专家调查发现这只是个传说,连当地专家都没听说南瓜能降糖。南瓜营养价值不错,但其本身含糖并不太少,不仅不降糖还能升高血糖。含能量的食物大都没有降糖作用(酒精除外,但酒精易诱发低血糖,不易多喝),糖尿病患者不要被某一种食物或保健品可以替代降糖药的说法所忽悠。
糖尿病患者饮食原则是以维持健康体重为目标控制总能量(胖的少吃点,瘦的多吃点),注意食物合理搭配,主食要粗细搭配,蔬菜每天一斤以上(尤其注意要增加绿叶菜摄入);血糖稳定时水果每天可以吃 100 至 200 克;荤素搭配,肉类优先选鱼虾和禽肉。把握住这些饮食大原则,再配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运动,合理用药。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就能平稳控制血糖,单纯想依靠某一种神奇的食物或保健品控制血糖是不现实的。

 

误区 11:饭后不能吃水果或空腹不能吃水果
水果该什么时候吃也是令很多人纠结的问题,有的人说饭后不能吃水果,有的人说空腹不能吃水果,有人说饭前(这时候却属于空腹了)半小时吃水果才最好。各种说法相互矛盾,使很多人无所适从。其实大可不必纠结,说最好饭前半小时吃,是因为水果一般富含膳食纤维,饱腹感强,热量通常又比较低,饭前用水果填一下亏空的胃,有利于防止正餐进食过量,对控制体重有好处。但这种好处只针对想控制体重的人,对于那些无超重和肥胖压力的人来说这种好处显然并不存在,对于消瘦者我甚至鼓励你饭后适量吃些水果。如果吃饭时可以吃水果呢?想想水果沙拉吧,很多人都吃过,尤其在西方非常盛行,也没听说过都吃出问题来的,其实进餐时加点水果,还可以使食物种类更加丰富,营养更加均衡。至于饭后吃水果,有人担心会被先期到达的食物阻滞在胃里,以至于不能被正常的消化,其实这种情况只有在你进餐已经很饱之后,又大量吃水果(尤其是不太卫生的时候)才有可能发生,只要你不是吃的过饱,就完全可以饭后吃。对那些想控制体重的人来说,饭后吃水果额外摄入的热量才是最需要担心的。
总之,水果的食用时间,没有特殊禁忌,但因人而异。只要吃了舒服,什么时候吃都可以,要尊重身体的反应。饭前吃有利于控制体重,随餐吃可以改善多数人饮食结构,只要无减肥压力一般餐后吃也可以。只有少数胃病患者空腹吃水果(尤其是较酸涩的水果)可能会有胃肠道不适,那就不要饭前吃了。

 

误区 12:食物酸碱性会影响人体酸碱平衡
酸性体质者不健康,酸性食物会影响人体酸碱平衡,然后使身体变酸,这种说法广为流传。理由是食物分酸性和碱性,这个酸碱性并不是按照味道酸碱来分,而是指食物经消化吸收后代谢产物的酸碱性。按此标准,碱性食物往往是指含钾、钙、钠、镁等碱性元素较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牛奶、菌菇海藻等;酸性食物往往是指含磷、硫、氯等酸性元素较丰富的食物,包括主食、鱼、肉、蛋等。甚至有人说多吃酸性食物会使体液变酸,而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事实真的如此吗?
身体可由肺、肾、血液酸碱缓冲剂来调节并维持酸碱平衡的,肺可通过通气量变化来控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血液中会形成碳酸,使血液酸度增加)排出量,来维持血液酸碱平衡;肾脏也可通过调节尿液的酸碱性,来维持体内酸碱平衡;血液中有负责酸碱平衡的缓冲系统,包括碳酸氢盐缓冲系统、磷酸盐缓冲系统、血浆蛋白缓冲系统等,其中碳酸氢盐缓冲系统作用最大,占了血液总缓冲量的一半以上。三种酸碱缓冲系统共同作用,很容易就使血液 PH 值(即“酸碱性衡量值”,值 7 为中性,小为酸性,大为碱性)控制在 7.35 到 7.45 之间,这个弱碱性的范围是最适合人体新陈代谢(无数生化反应组成)的环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07》中也明确指出:“从营养学角度来看,食物酸碱性影响人体酸碱平衡等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因而不值得提倡”。
综上可知,食物确实有酸碱之分,但通常对人体酸碱平衡没有影响。当然,食物酸碱性也并非完全没有意义,因为尿液酸碱性受摄入食物酸碱性影响,碱化尿液有助于排酸,对高尿酸血症患者来说,适当多吃碱性食物就有助于尿酸排泄,有利于并发症的防控。同理,多吃碱性食物也有助于预防肾结石,如草酸钙结石、尿酸钙结石和胱氨酸结石。当然磷酸盐结石是个例外,因为酸化尿液可提高磷酸盐溶解度,有利于其排泄,这时候过于多吃碱性食物反而有害。

 

误区 13:糖尿病人不能吃水果
很多糖尿病人几乎不吃水果,因为大多数水果吃起来很甜,甚至有少数医生明确告诉病人不能吃水果。到底糖尿病人能不能吃水果呢?
事实证明,并不一定食物越甜所含糖类就越多,水果比馒头、米饭要甜,但水果含糖类大约都只有 10% 左右,而粮食糖类含量却在 75% 左右,仅仅是因为水果里的单糖类(如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含量较高,单糖类甜味较大,而米饭、馒头含的是多糖类的淀粉(淀粉基本没有甜味)。但淀粉同样很容易在小肠被水解成葡萄糖,进而升高血糖。和大家想的相反,水果升高血糖的作用并不是很快,大多数水果的 GI(即“血糖生成指数”,衡量血糖升高快慢的标准)实际是比较低的,因为多数水果含水都在 85% 以上,且含丰富的膳食纤维。今年一项发表在《营养学杂志》的随机研究显示,对于超重的 2 型糖尿病患者,限制水果摄入量并不会改善血糖控制,且对体重和腰围也无改善作用。
水果营养价值高,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各种植物化学物含量丰富,口味又好,在总能量控制不变的情况下,每天 100 至 200 克的水果对糖尿病人血糖控制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均是有益的。GI 值比较低的,如苹果、橘子、梨、桃、草莓等,就可以稍微多吃一点(在 200 克左右),GI 值比较高的,如香蕉、芒果,每天就要少吃一点(控制在 100 克左右)。另外吃的时间也很有讲究,水果特别适合两餐之间或晚上睡前一小时吃,餐前、餐中和餐后都不太适合。糖尿病人绝大多数食物都可以吃,关键是要控制总量(如吃了 200 克水果,就要相应减少约半两主食),是要注意合理的搭配。在《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0》中也特别强调,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吃水果,那种认为糖尿病人不能吃水果的想法太落后了,赶紧摒弃吧,每天吃些美味的水果,别再过苦行僧的生活了。

 

误区 14:左旋肉碱能减肥
减肥是个大市场,商家自然不会错过机会,左旋肉碱是减肥市场非常活跃的“明星”,从铺天盖地的广告就可以看出。左旋肉碱真正在中国火起来是因为一个叫西木的经济学博士,这个西木博士曾明确表示:如果你是一个非常懒惰的肥胖者,那么你需要用一个东西叫做左旋肉碱。左旋肉碱真的这么神奇?
让我们先认识一下左旋肉碱吧,左旋肉碱是一种能促进脂肪转化为能量的类氨基酸,它能把长链脂肪酸从线粒体外运送到线粒体内,线粒体是脂肪“燃烧”的唯一场所。如果把线粒体比作烧煤的锅炉,那么脂肪酸就可以比作煤,而左旋肉碱就是运煤的车,负责把煤运送到锅炉燃烧。听起来非常好,如果多几辆运“煤“的车,是不是就有利于脂肪燃烧了呢?可事实并非如此,人体可以通过肝、肾自我合成,也可以从红肉(猪、牛、羊肉)、牛奶中摄取,除少数因遗传原因或肝、肾功能异常的人导致合成障碍外,健康人不会缺乏。
有人说我运动的时候脂肪酸“燃烧”加快,左旋肉碱需求量会增加,这时候会不会不足,口服一点左旋肉碱是否有效呢?左旋肉碱通过身体合成和食物摄入,使人体本来就存了 20 克左旋肉碱,已经完全足够普通人中等强度(如快走、慢跑等)运动用的了,通过口服摄入的左旋肉碱吸收率不足 20%,即使口服 2 克,能吸收的还不足 0.4 克,对肌肉组织的左旋肉碱含量影响基本可以忽略,如果过多摄入,多余的就会很快顺尿液排出,谁愿意花钱买左旋尿呀?如果你说“我做高强度运动总行了吧”?那我会说,如果你每天运动量很大,那么你根本没必要服用左旋肉碱,减肥对你来说已经很容易了!

 

误区 15:牛奶不补钙,喝了还致癌
喝牛奶不能补钙,还会致癌,理由是其中酪蛋白含量较多,这种蛋白质“坚硬、粗糙、极难消化分解”,还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这几年这种说法越来越有“群众基础”,很多人因此不敢喝牛奶了。
但事实是牛奶中蛋白质的氨基酸比例非常接近人体需要,消化吸收率很高,是营养学界公认的优质蛋白。此外,牛奶中含钙量很高,每百克牛奶含钙 100 毫克以上,加上牛奶中的钾、镁、乳糖和维生素 D 都能够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所以牛奶是钙的最佳来源之一。过量的蛋白质摄入(尤其是动物蛋白)可能会造成钙随尿液流失增多,但中国人摄入的蛋白质并不是很多,尤其是从牛奶中摄入的蛋白质并不多。美国人喝牛奶每天可达 1 升以上,再加上大鱼大肉吃得多,每天蛋白质摄入量超过 120 克,而我国居民牛奶消费量平均每人每天只有 26 克,每日蛋白质摄入大约只有 70 克,每日钙摄入量不到 400 毫克(推荐正常成年人每天应为 800 毫克)。在这样非常低的摄入水平下,不考虑通过多摄入些牛奶提供优质蛋白并弥补钙摄入不足,反而担心牛奶过量,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没有必要。
近年来有研究显示,过多的牛奶会增加前列腺癌和帕金森病风险,也是很多人抗拒喝牛奶的主要原因之一。看问题要全面客观,近年来也有不少研究表明,饮用牛奶,尤其是低脂乳品,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结直肠癌、高血压、糖尿病、痛风和肥胖的风险。2011 年《美国临床营养杂志》的一篇文章显示,每天一杯牛奶能降低 6% 的心血管疾病风险。2004 年《美国癌症研究院院刊》发表了一项来自哈佛大学的大规模研究结果,研究者对欧美 50 余万人随访 6 至 16 年,发现每天一杯或更多的牛奶,能降低结直肠癌风险 15%。我们要看到,牛奶潜在危害往往是由于摄入量太大导致的,多数研究中,只有摄入超过 750 毫升的奶制品才有可能增加患这些疾病的风险。按照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人每天 300 毫升左右来喝,显然不至于增加这些疾病的风险。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e883c390101jj45.html](http://blog.sina.com.cn/s/blog_8e883c390101jj45.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e883c390101jj4l.html](http://blog.sina.com.cn/s/blog_8e883c390101jj4l.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e883c390101jj4x.html](http://blog.sina.com.cn/s/blog_8e883c390101jj4x.html)

那些年我们一起迷恋过的饮食误区
https://www.sinosky.org/eating-habits-n-behaviors/
作者
Jat
发布于
2013年3月9日
许可协议